1941年,春节刚过没多久,大家都还沉浸在一片喜气热闹的氛围中。一位60岁高龄的老人卧病在床,自知大限将至,就把全家都叫在床边。
他气若游丝地对儿子高肇甫嘱咐: “你日后可去找周恩来,什么时候去他都会很好待你。要记住,听他的安排,跟着他不会走错路。
”2月5日,老人与世长辞,而他正是影响周恩来一生的老师——高亦吾。
# 自幼饱读诗书,结识得意门生
1881年,高亦吾生于山东绣惠镇西关的一个耕读之家,祖上代代都是文化人, 在家乡周围颇具名望。
高亦吾
他自幼便饱读诗书,天生聪慧再加上勤学苦读,在12岁就对四书五经滚瓜烂熟, 年仅16岁就凭借过人学识自己开设私塾
,在乡里教小孩子们读书,并且进入山东高等学堂历史科学习。
彼时,孙中山先生的同盟会正在全国各处发展,高亦吾对孙中山先生的民主思想感到强烈的好奇和敬佩,不久就加入了同盟会。
1909年,高亦吾对清政府的软弱忍无可忍,18岁的他意气风发地脱去身上长衫、剪去脑后长辫,在街上游行演讲, 不久他就因为躲避清政府抓捕而逃出济南。
同年年底的时候,他终于历经坎坷到达了东北奉天,在族兄的帮助下他被聘为“奉天省官立东关模范两等小学校”的历史教员。
到了第二年秋天, 瓜果飘香秋高气爽,正是收获的好季节 ,而高亦吾也收获了他一生中最得意的一名门生——周恩来。
1910年,12岁的周恩来跟着三伯父周贻谦,从老家江苏淮安到东北读书,辗转到了高亦吾任教的学校读书。
少年周恩来
当周恩来第一次见到高亦吾之后,就被这个身穿洋装、没有辫子、被人称作“怪物”的老师,感到十分好奇和敬重。毕竟在光绪末年的时候,
这种“标新立异”的做法不光是勇敢,也是新思想的象征。
同样,高亦吾也对自己的这个优秀门生越加赞赏,经常会在课余时间向周恩来传播民主革命的思想,甚至还送给他邹容烈士的著作《革命军》。就这样,
在周恩来的心里,被高亦吾种下了叫做革命的种子。
一年后,辛亥革命爆发,高亦吾响应孙中山先生的号召,带领老师和学生再次走上街头游行示威。
当周恩来看到老师在队伍前面振臂疾呼: “鞑虏不除,民国不立,四万万炎黄子孙誓不罢休!”
时,不禁联想到了老师之前讲过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,满腔热血在体内激荡,心里的那颗种子就此长出萌芽。
当周恩来回到学校后,立刻怒剪长辫,而他也是学校里第一个剪辫子的学生。就这样,“奇怪”的不光是老师高亦吾了,还有周恩来。而两人之间的关系,
也因此增加了不少同道好友的意味。
# 前程似锦的学生与奔波操劳的老师
剪辫后的周恩来,在一些老师同学的眼里,变得更加激昂和尖锐了, 就好像一柄要把天捅破的利刃。
某天在修身课上,魏校长亲切地询问讲台下的同学们: “你们为什么要读书?”
只见同学们一个个争先恐后地起立作答,有的说知书方能达理、有的说想光宗耀祖、还有的说想让家人过上好日子。
这时,周恩来起身挺起胸膛答道: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!”魏校长听到这个答案心里惊喜万分,他让周恩来再重复一下,可周恩来并没有丝毫犹豫,反而更加坚定地回答:
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!”
魏校长对这个回答非常满意,他知道,这个敢第一个剪掉辫子的学生,并不是一时冲动, 而是已经具备了远超同龄人的格局与抱负。
而周恩来之所以能有如此进步,高亦吾可以说是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。
但天下无不散之筵席,1913年周恩来已经入学四年了,即将前往天津的南开中学读书。临行前,师徒俩依依不舍地互道珍重。高亦吾知道周恩来日后必能做出一番成就,
于是高亦吾便给自己的得意门生赐字“翔宇”,相信他能够想雄鹰一般翱翔天际之间。
周恩来对于这个字也非常喜欢和珍惜,他立刻拿笔回赠给老师一段话: “同心努力,前程万里指日登!” 并且署名“翔宇”。而他此后一生,都以“翔宇”为字。
由于当时日军在东北屡生事端,东北局势瞬息万变波谲云诡,高亦吾辞去老师工作,前往北京的某个公署工作。
由于平津两地距离很近,高亦吾与周恩来两人来往也更加密切了。在此期间,周恩来抽空拜访过两次高亦吾。
高亦吾也对周恩来非常关心,当他得知周恩来在平津两地积极组织学生活动的时候,内心又欣慰又担心,为此他还专门嘱咐了周恩来:
> “你在天津创办的“觉悟社”轰动京畿,据传你的名字业已在册,当局声言要捉拿一切成员,你千万务必当心!”
事实证明,这种担心并不是多余的。1920年周恩来于天津参加革命活动被捕,高亦吾得知消息后坐立不安,周恩来如同他的亲生骨肉,他不能坐以待毙。
于是一向具有文人风骨的高亦吾,凭借自己在北平公署的职务,到处找关系求人,几乎求遍了学校的老师,甚至还跑到省长办公室与省长沟通。在高亦吾的努力之下,
6个月后周恩来终于平安出狱。
其实高亦吾的经济状况并不宽裕,还有一大家子要养活,这段时间的奔波忙碌无疑让他的生活雪上加霜。可他更在乎周恩来,因为他心里清楚,这个得意门生,
日后必将带领中国走出迷茫与彷徨。
周恩来出狱后,便准备过段时间去法国读书,而这边山东省建设厅则邀请高亦吾前去任职。 让师生俩都没想到的是,此次一别,便再也没有机会相见了。
# 不做汉奸,断然拒绝侵略者“肥差”
到了省建设厅后,作为当地土生土长的人,高亦吾清楚地知道家乡的优势与不足,上任之后立刻投入对家乡水利的建设,他先后提出要设计绣江河金盘水电站和绣惠灌渠。
然而还没有等他进一步实现理想,日军就发动七七事变,开始发动全面侵华战争。高亦吾知道国家正在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,建造设施工程,反倒不如培养后代、传递文明火种重要。
于是他再次毅然辞职,回到阔别已久的老家章丘。
县长郭德夫一听说高亦吾回来了,激动万分,毕竟整个章丘谁不知道高亦吾才高八斗、学富五车,还去过省建设厅工作。于是热情地给高亦吾提供了一份工作,
可没成想被高亦吾严词拒绝了。
他之所以会拒绝去县长的“城关学堂”教书,是因为他知道县长是“亲日派”,除了不屑与之为伍外, 也是害怕家乡的教育被日本人掌控
,于是他转而前往西关私塾教书。
只可惜,在家乡安定没多久的高亦吾,不久就又面临漂泊的命运。 1939年,日军进犯山东,章丘不幸沦陷。高亦吾只得再次离开老家章丘,前往济南避难。
然而济南也并不太平,有人知道高亦吾学问多、名声大,就给他“内推”了一个“肥差”,去某个汉奸公署工作。
高亦吾听完怒不可遏,他没有想到这些人面对国破家亡的危机,竟然能够这么麻木,于是愤然回复道: “国家蒙难,民不聊生,替敌效劳,实愧堂堂华人国民!”
这一番直击灵魂的慷慨陈词,把对方的脸说得一会白一会红,灰溜溜地逃跑了。高亦吾并不是不愁吃喝,才这么有骨气。相反,他拖家带口要维持生计非常难,
但他宁愿在路边开馆教书,也不愿意做汉奸。
高亦吾的气节的确十分令人钦佩,他的一生“精彩不亮丽,起落是无常”,充满了赤子之心与高洁风骨,但是却像波澜中的一叶扁舟起起伏伏。
而他的晚年,更是让人忍不住心痛惋惜。
# 周总理为恩师家人罕见破例
1941年春节过去没多久,常年积劳成疾,外加气候寒冷,60岁的高亦吾突然得了脑膜炎。虽然找大夫看了,但是一直没有好转。
高亦吾知道,自己这病是好不了了。
他趁着头脑还算清醒,把一家子都叫在床边。他心里最放心不下的,就是自己的儿子高肇甫,所以就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, 他让儿子高肇甫去北京找周恩来。
高肇甫1920年3月出生,高亦吾去世时他已经21岁了。他从小就听父亲夸赞周恩来,对周恩来一直心生敬仰,想亲眼看看父亲的得意门生。但是由于当时时局动荡,他也只能等待。而这一等,便足足有8年之久。
1949年国民党败局已定,高肇甫知道是时候了,于是就给远在北京的周恩来写信。 信中记录了父亲与家人近几年的遭遇和现状
,代表家人对周恩来传达思念之情。
当周恩来收到信后,心中百感交集。他没想到自己再也没有机会和恩师重逢了, 同时也为找到恩师家人而欣喜。
立刻安排秘书给高肇甫回信,欢迎高肇甫于8月10日至15日到北京找他。
高肇甫到达北京后,周恩来在中南海热情地接待了他。两人虽然对彼此比较陌生,但是他们因高亦吾而联系在了一起。
他们促膝长谈了长达三个小时,对于工作繁忙的周总理来说,能抽出三个小时的时间是非常不易的。当周总理再次听到恩师仙逝的噩耗,再次难以抑制内心的悲痛,
谈话间多次忍不住当场落泪。
会面结束后,周总理尊重恩师的遗嘱,安排高肇甫到政务院档案科工作。要知道,周总理曾给自己的亲属定下“十条家规”,明确表示不会给亲属“开绿灯”,并且他说到做到,
一直坚守着这个原则。
因此,对家人亲属如此严苛的周总理,这次能够极其罕见地破例,不仅是对高肇甫能力与品格的信任,也是对恩师高亦吾的怀念与感恩。
而周总理并不是单纯地给高肇甫安排工作,日后更是在许多细节上,对高肇甫一家体现出情真意切的关怀。 两家人之间的感情,也越来越深了。
# 周总理对高肇甫一家的真切关怀
虽然高肇甫之后一直和周总理保持联系,但是由于周总理几乎每天都排满了工作,再加上之后高肇甫工作变动不在北京,所以他和周总理碰面的机会并不算多,
更多的是通过信件交流。
1961年春天的时候,和周总理约定好了之后,高肇甫带着妻子和孩子们到中南海与周总理夫妇吃饭。周总理夫妇像对待老朋友一样,熟络热情地款待了高肇甫一家,
周总理还和他们一家人一起合了影。
这次的“全家福”聚会,高肇甫一直铭记于心。后来他在88岁高龄的时候,仍然不禁回忆起那天的情景:
> “总理不时夹菜递到孩子们的小嘴里。这是我们一生中最难得的午餐。离别时,总理想留下我小儿子,小儿子以为我们要走,便说:俺不!俺不!总理笑着说:他是地地道道的山东话!”
周总理与高肇甫一家
分别时,周总理还拿出了咖啡、白糖和燕窝等东西送给高肇甫一家,并且让他们帮忙带给师母。当高肇甫把周总理的问候和礼物交给母亲时,
老人家被周总理的真诚感动得潸然泪下。
同年冬天,高肇甫的妹妹高肇申帮母亲给周总理寄信,告诉周总理母亲想在有生之年亲眼看看他。十天后周总理回信道:
> “荣瑄师母:十月二十六日和十二月十九日两信均悉,因工作繁忙,未及时回信,尚悉见谅。来信所说您和肇甫想春节前来京,时值假期,特别是天气寒冷。您年高体弱,恐难堪旅途劳累。”
> “届时我是否在京,尚难料定,让您徒劳往返,我甚不安。因此,我意您勿来为妥......问肇甫夫妇及肇申均好。”
春节过后,虽然周总理脱不开身,但是仍给师母寄去了100元和一张自己珍藏已久的恩师照片,并且托人嘱咐师母用这笔钱买些补品,
延年益寿,祝愿师母健康平安。
只可惜世事难料,第二年冬天师母不幸病逝,周总理得知了这个噩耗后,给高家写信吊唁,并且安排人汇去了100元作为安葬补助。
这笔钱既是对师母的哀悼,也是对恩师的缅怀。
然而人终会面临生老病死,周总理作为伟人也不例外。1976年1月8日,周总理于北京不幸逝世,享年78岁。
# 对周总理的怀念,以及对父亲品格的传承
周总理逝世后,高肇甫兄妹接到了邓颖超发来的急电: 按恩来遗嘱丧事从简的要求,谢绝一切亲友进京。
听到这个消息,高肇甫久久缓不过神,他没有想到周总理走得这么突然。怀着对周总理的沉重哀悼与缅怀, 一家人按照家乡风俗,给周总理摆了七天祭坛
,表达对周总理的不舍和思念。
三年后,高肇甫兄妹一起到北京探望邓颖超,邓颖超此时虽然已经75岁高龄了,但是仍然在岗位上勤勤恳恳地工作。但即便在忙,知道高肇甫兄妹前来,依然抽空盛情款待了他们。
周总理虽然不在了,但是经过多年的相处,邓颖超也早就把高肇甫一家当家人看待了。她曾经跟组织提过申请,请组织给高肇甫加薪一级,并改善居住环境。
甚至在84岁的时候,还寄信问候祝福他们一家。
虽然周总理夫妇对高肇甫一家非常照顾,但是高肇甫从来没有因此而傲慢或者为自己谋求什么权力财富。这不光是他自己的操守, 也是对周总理“十条家规”的认同。
早在1953年的时候,中央机关的工作人员要下放一些充实基层,得知消息的高肇甫立刻申请下放。
周总理得知了高肇甫做出表率后,亲自与高肇甫会面,并且欣慰地夸赞高肇甫:
“做得很好,你是我的亲朋好友,应事事带头,下去后要依靠群众,团结群众,做好工作。”
> 高肇甫被周总理的一番话打动了,激动地一边落泪一边紧紧握住总理的手:“请总理放心!”周总理一听这话就笑着回复道:“以后不要老总理总理的,你我是兄弟是同志嘛。”
随后,高肇甫回到老家山东,参与到淄博矿务局的建设中,凭借在档案科的工作经验, 很快便建立起了局内的档案室。
此后, 高肇甫一家人一直在山东过着普普通通的生活
,从来没有跟别人吹嘘过甚至谈论起与周总理之间的关系。甚至当后来记者找到高肇甫的小儿子高振国时,高振国也没想到还会有人记得他们高家人。
高肇甫一共有四个孩子,他们都受到高肇甫的影响,踏踏实实地在矿务局基层工作。高亦吾的高尚品格,经过高肇甫的言传身教, 顺利地传递给了子孙后代。
而高家人也一直把周总理夫妇的恩情铭记于心,并继续传递下去。每年清明节, 高家人扫墓时都会在村郊摆上祭品,向着北京的方向祭拜
,悼念周恩来与邓颖超夫妇,对他们夫妻二人那些年的帮助表示感激。
高家人一直都珍藏着周总理的信件和照片,据高振国说, 这些一直都被母亲李玉英妥善保管着。
后来,高振国把当初的一些信件拿出来捐赠了,让更多感兴趣的人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周总理夫妇,把周总理夫妇的高尚品格传承下去。
【版权声明】大城生活网提醒您:请在浏览本文信息时,请您务必阅读并理解本声明。本站部分内容以及图片来源于商家投稿和网络转载,如网站发布的有关的信息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,邮箱:20451 17252#qq。com,我们会尊重您的决定并当天作出删除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