京联教育怎么样

老人摔倒,众人围观的场面当下,一则“扶摔倒老人反被讹20万,施救好心人无奈自杀以证清白”的事件,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公众热议。不少网民为此唏嘘感慨:老人意外摔倒,你

从“扶摔倒老人反被讹20万”,来重温传统农村中的“乡贤文化”

老人摔倒,众人围观的场面

当下,一则“扶摔倒老人反被讹20万,施救好心人无奈自杀以证清白”的事件,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公众热议。

不少网民为此唏嘘感慨:老人意外摔倒,你我扶与不扶,人们何去何从?!

1

事发纯属偶然,结局出人意料。

2013年12月31日,河源东源漳溪46岁街坊吴大哥骑摩托出行,出于好心和善良本能,在街上扶起了一位摔倒在路边的老人周老汉,送到了附近卫生院。

没成想吴大哥反而被老人(家属)讹上,狮子大开口竟然索赔20万。2017年1月2日,承受不住巨大压力和白眼误解的吴大哥,一气之下选择投塘自杀,以证清白。

后经媒体披露和新闻曝光,在良心触动之下,躺在病床上的老人终于承认是自己摔倒,之所以想讹诈吴大哥钱财,是因为没钱看病(自己患有中风等多种疾病)。

从“扶摔倒老人反被讹20万”,来重温传统农村中的“乡贤文化”

男子扶老人被索赔20万

从“扶摔倒老人反被讹20万”,来重温传统农村中的“乡贤文化”

扶摔倒老人的吴大哥无奈自杀,以证清白

这起发生在乡村的典型现象,从表面上看好像是引发热议的所谓“坏人变老了”、“摔倒老人扶不起”、“呼唤法律的公平与正义”…

然而从问题实质上看,这不是“摔倒老人扶不起”,而是传统农村中的“乡贤文化”不见啦

映射出了昔日那些主持公平正义、维持乡间礼仪秩序之“乡贤”的严重缺失。

乡贤

汉语的意思是品德、才学为乡人推崇敬重的人。

众人可以把乡贤理解、抑或想象成一群从乡村走出去的精英,或致仕、或求学、或经商。他们年长(退休)返乡之后,教化乡民,反哺桑梓,泽被乡里,维持乡村道德礼仪,主持公道正义,在促进乡邻和睦、人际和谐,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。

而乡贤治村,成为乡村自治的主导者,在近两千年的中国传统农村社会中,乡贤(乡绅),曾承担了“皇权不下县”时代基层的管理职能。

这种治理模式成本低、效果好,彰显了出中国古人的卓越政治智慧。

从“扶摔倒老人反被讹20万”,来重温传统农村中的“乡贤文化”

好高祖刘邦画像

从“扶摔倒老人反被讹20万”,来重温传统农村中的“乡贤文化”

汉代鸠杖装饰物

早在西汉立国之初,中央政府就将乡贤纳入政府控制范围中,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一部分。

汉高祖二年(公元前205年)下诏:“举民年五十以上,有修行,能帅众为善,置以为三老,乡一人。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。

由于乡贤对乡村治理发挥的“显著贡献”,历朝各代对其均有褒扬。

东汉时孔子第二十世孙孔融担任北海国相,“以甄士然祀于社”,甄士然是北海国本地人,史书称其“临孝存知名”,孔融“恨不及之”,在他死后“乃命配食县社”,这被认为是祭祀乡贤的开始。

当时乡贤的地位颇高,年长的乡贤出行,往往手持政府颁发的特制鸠杖(也叫王杖,是汉代朝廷为老人特制的一种拐杖。因拐杖的上端有一木雕的斑鸠。故名“鸠杖”)可以随便出入官府;可以在天子道上行走;享受免税等优待等。

到明清时, 各地开始建乡贤祠,本地人所推重的乡贤,死后“由大吏题请祀于其乡”。

通过研究历史大伙不难发现,过去农村的治理、包括维持乡间礼仪和秩序的是那些德高望重、主持公道的乡贤(开明乡绅)。许多法律覆盖不了的邻里矛盾、乡村纠纷,都是靠乡贤一一化解、消弭于无形。

从“扶摔倒老人反被讹20万”,来重温传统农村中的“乡贤文化”

三国孔融

2

假设这起“骇人听闻”的“好心人扶摔倒老人被讹20万”事件门,发生在乡贤治理时代。

毋庸置疑,在村里口碑一向不错,爱做好事,“见义勇为”般扶摔倒老人的吴大哥,绝对不会被冤枉甚至被逼自杀,因为村里有德高望重的乡贤们主持公道、抑或是弥补这一法律的空缺啊!

慑于这些威望很高,一向主持公道乡贤的客观存在,包括摔倒的老人,甚至向多次向吴大哥敲诈巨额不菲医疗费用的摔倒老人儿子周某,也绝对不敢萌生这种堪称“胆大妄为”、“不可饶恕”的“邪恶念头”。

可令人遗憾的是,由于拜金、实用主义对乡间礼仪和治理秩序的冲击腐蚀,一些腰缠万贯的有钱人、新兴暴发户,常常替代了(昔日德高望重)乡贤对农村礼仪和秩序的维持,才导致了类似这些“好心人扶摔倒老人反被讹,最终无奈之下被逼自尽”等奇葩现象的发生。

京城某知名教授,回老家经过一番乡村调查,为此非常感慨,曾不吝大声疾呼——重构与创新乡贤文化,建立乡贤管理机制,乃是解决时下农村诸多问题的着力点。

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而言,在没有旁人作证,在没有摄像头的现代设备“冼清”,在已经年逾八旬、老态龙钟、浑身是病,身无分文,早已超出现实法律制裁范畴的特殊(乡村)环境下,离开了这些可谓是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,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乡贤治理还真是不行呢?!

从“扶摔倒老人反被讹20万”,来重温传统农村中的“乡贤文化”

一处乡贤纪念馆

从“扶摔倒老人反被讹20万”,来重温传统农村中的“乡贤文化”

乡贤公约

3

千年以来,许多乡贤泽被乡邻,教化乡里,主持乡村社会公道正义,维持道德礼仪秩序,留下了不少动人传说和精彩故事。

广东三水乡贤梁士诒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。

梁士诒(1869~1933),广东佛山市三水白坭镇岗头村人。他是清末民初中国政坛上重要人物(曾任袁世凯总统府秘书长、交通银行总理、财政部次长、北洋政府国务总理等职务)。

梁士诒虽位高权重,然而成名后不忘桑梓,关心家乡教育、水利、农耕事业。

梁士诒的父亲梁知鉴是三水白坭有名的乡贤。梁知鉴曾考中举人,讲学30余年,门下弟子上千人。在乡举平粜、联保甲、开水利、缮堤防,禁烟、赌、械斗,一时传为美谈。

从“扶摔倒老人反被讹20万”,来重温传统农村中的“乡贤文化”

梁士诒(1869~1933)

从“扶摔倒老人反被讹20万”,来重温传统农村中的“乡贤文化”

交通银行发行的五元钞票,有梁士诒的印章

1930年,梁知鉴去世,当时客人送的挽联布太多了,梁士诒就将其染成黑布赠送给众乡亲当衣服用料。

身为乡绅乡贤的梁士诒对家乡教育相当重视。1895年和1901年,他两次受聘在凤冈书院讲学。他还将凤冈书院改为三水高等小学堂,制定章程,筹措款项,成为三水县第一所新式学校。

1910年,梁士诒又返回家乡,创办冈头职业学校。通过教育提携后学,同乡人梁萼联就是梁士诒的入门弟子,官至陆军中将。

1914年,广东发生大水灾,乡民水深火热。梁士诒四处奔走呼吁,在京联合同乡募集善款,并请政府划拨巨额税款,得资百万,修筑基围。

梁士诒不忘为家乡改进农业生产,他亲自手书《为三水冈头乡提请农林局改进生产计划》,提交给广东省农林局,在家乡冈头先行倡导,改进生产,提高作物产量。

时至今日,山水乡贤梁士诒和他家人募资修建的堤围仍然巍然屹立,抵挡着洪水;他出资修建的桥梁仍可供家乡后辈们行走,梁氏乡贤的事迹传遍三乡,家喻户晓,堪称是那个时代“乡贤文化”的生动代表。

从“扶摔倒老人反被讹20万”,来重温传统农村中的“乡贤文化”

梁士诒是交通银行创始人

从“扶摔倒老人反被讹20万”,来重温传统农村中的“乡贤文化”

交行发行的五元钞票,上有梁士诒签名

【版权声明】大城生活网提醒您:请在浏览本文信息时,请您务必阅读并理解本声明。本站部分内容以及图片来源于商家投稿和网络转载,如网站发布的有关的信息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,邮箱:20451 17252#qq。com,我们会尊重您的决定并当天作出删除处理。

(0)
上一篇 2021年9月5日 10:25:22
下一篇 2021年9月5日 10:25:24

相关推荐

分享本页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