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川宜宾的高县,只是长江上游的一个临江小城。历史上高县并不是很出名,但在革命年代这里却走出几位著名的革命先驱。
阳翰笙,四川地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之一,也是左翼作家领袖之一,还是著名的戏剧家、作家,成就如此非凡的大人物,晚年曾在回忆录中写道:
“我已幸活了80多岁,留存在记忆中的欢欣鼓舞和痛心疾首之事不少,60多年前与这位年轻干练的党的优秀干部结识,以及50多年前的失去了他,就是始终铭刻在我心中的的青年时期的往事”。
其中提到的“年轻干练的党的优秀干部”就是今天要讲的主人公李硕勋。
1903年,李硕勋生于高县一个商贾之家,17岁考入叙州宜宾联合中学。曾经席卷全国的五四爱国运动,早已将新文化之风带到了这里,但叙联中里那些思想陈腐的老顽固,对新式思想、科学新风拼命抵抗,进行排斥。
对于这种只认古旧书籍,校风犹如私塾的状况,让李硕勋感到苦闷和压抑,幸好他认识了阳翰笙,他们一起进行真理的探索,对光明的追求。虽然他们没有能力去改变沉浮落后的校风,却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向往之地,一年后他们一起来到成都,成了省一中的插班生。
学习环境的改变让他们对求知、探寻产生浓厚的兴趣,他们最大的收获是结识了教育家吴玉章。后来他们创建成都学生联合会,四川社会主义青年团,吴玉章先生为他们提供了大量的帮助。
有了这两个组织,李硕勋更有能力引领四川地区的爱国运动,但由于他领导的几次爱国学生运动盛势过于浩大,引起当局的恐慌,四川军阀对李硕勋几位领导人进行了通缉,他们只好离开成都去了北京,最终来到了上海。
在上海大学里,李硕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在教务长邓中夏的指导下,他白天上课,晚上开办夜校,创建发展工会组织。1925年,李硕勋因为患上严重的胃病,组织批准他去杭州葛岭修养几个月。
五卅运动的爆发,李硕勋急忙赶回上海,负责上海学联工作,甚至当选为全国学生联合总会的总负责人。正是在李硕勋领导下,这次爱国运动通过学生发起,很快成为全国人民共同参与的爱国运动。
这段经历是李硕勋短暂人生中的一个亮点,但他最大的收获反而是在杭州西子湖畔,认识了一个美丽的姑娘,她就是赵君陶。这对年轻人初次相见已经互生情愫,1926年情投意合的两人在上海大学结成良缘。
当年年底,李硕勋结束学生生涯,调到武汉,担任国民革命军第25师的政治部主任。李硕勋军事领导能力尚缺经验不足,不过他的本职工作是搞政工。他上任后深入普通士兵内部,和他们同甘共苦,向他们讲明为谁打仗,为何要打。
提升队伍战斗力的同时,也将我党的主张纲领和革命理念注入士兵的脑海中。
南昌起义爆发之时,25师领导权早已掌握在我党手中,在李硕勋领导下,25师大部分官兵赶至南昌参加起义,不久周士第提升为25师师长,李硕勋为师党代表,后来成为元帅的陈毅和林总此时还都是25师的团连级干部。值得一提的是,李硕勋的老朋友也参加了南昌起义,担任24师党代表,与叶挺成了搭档。
起义军虽有两万之众,但在险境丛生的南下征途中,损失不少兵员,汤坑一战的惨败,起义军在潮汕地区建立根据地的打算破裂,革命前行之路不知在哪里。于是朱德安排李硕勋去上海找中央汇报情况,他的任务由陈毅同志接任。
一个多月后,李硕勋顺利抵达上海,汇报完情况后就留在上海工作。三年时间里,他的足迹踏遍了上海、江苏、浙江等地,一直领导三地的军委工作,因为他的机智果断,避免减少了党内地下工作的不少损失。
1931年,患上重病的李硕勋接到调令,组织安排他去红七军负责政治工作。任务紧急,以李硕勋的身体状态暂时不能胜任,组织只能另选派他人,待李硕勋身体稍好一些,他接受新的安排,来到广东担任升为军委书记。
7月,李硕勋赶赴海南岛指导工作,因有人叛变,李硕勋一抵达海口,行踪已经被敌人掌握,很快就在下榻的旅店被捕。
无论敌人怎样折磨他,他除了一句“我是共产党”外,再也没有其他回音。敌人软硬兼施,毫无成果,英雄的双腿被打断,满身布满伤痕,仍无法让他低下高贵的头颅。没有耐心的敌人在9月16日将他抬到东校场杀害,英雄的人生永远停留在28岁。
一代英豪就此牺牲,李硕勋的离世是我党的巨大损失,但人已逝去,仍活下的同志只能在革命之路上继续前行,才能不辜负他们的巨大付出。钟爱丈夫赵君陶此生再未婚嫁,在她的照料下,儿子长大后成为祖国的电力事业的人才,几十年后成为正国级领导人。
【版权声明】大城生活网提醒您:请在浏览本文信息时,请您务必阅读并理解本声明。本站部分内容以及图片来源于商家投稿和网络转载,如网站发布的有关的信息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,邮箱:20451 17252#qq。com,我们会尊重您的决定并当天作出删除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