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38年,他亲手埋下12个炸药筒炸毁日寇专列,后成为中科学院院士

1938年9月的一个夜晚,一场秋雨过后,冀中平原的青纱帐里,玉米叶在徐徐凉风的吹拂下,发出沙沙的声响。这时,从玉米地里闪出了几个人影,他们抱着一堆东西快速地向青纱帐旁边的

1938年9月的一个夜晚,一场秋雨过后,冀中平原的青纱帐里,玉米叶在徐徐凉风的吹拂下,发出沙沙的声响。

这时,从玉米地里闪出了几个人影,他们抱着一堆东西快速地向青纱帐旁边的铁路跑去。

来到铁路上后,只见一个男子娴熟地将12个炸药筒埋在了铁轨下面,然后插好雷管,再将电线拉到了200多米外的玉米地里。

1938年,他亲手埋下12个炸药筒炸毁日寇专列,后成为中科学院院士

青纱帐里的游击队

随后,他们趴在青纱帐中耐心地守候着,等待着日军列车的到来。

过了一会儿,铁路上开始出现灯光,大家屏住呼吸一看,原来是一辆铁路清道车,于是继续趴在地里埋伏。

又过了十几分钟,响亮的火车鸣笛声从远方传来,大家透过玉米叶一看,驶来的果然是辆满载着武器弹药的日军列车,大家不禁暗自惊喜。

埋下炸药的那位男子,紧紧地盯着列车车头的灯光,当灯光出现在预定位置时,他沉着地按下了引爆器!

紧接着,就是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,只见铁路上窜起了冲天的火光,日寇的列车车头冲出了轨道,列车的车身变成了一团麻花。

大功告成!

玉米地里,大家击掌相庆,然后就将工具收起来,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。

此次行动,游击队员们炸毁了日寇的军火专列,并炸死炸伤10多个负责运输的鬼子。

而行动的首功,当属埋下并引爆炸药的 汪德熙

1938年,他亲手埋下12个炸药筒炸毁日寇专列,后成为中科学院院士

汪德熙(1913-2006)

汪德熙祖籍江苏灌云,1913年出生于北京,他自幼就聪颖好学,成绩总是在学校名列前茅,并且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。

1931年,他以优异的成绩被清华大学化学系录取。

1935年,汪德熙本科毕业后,继续在清华大学攻读研究生。

在学校里,他如饥似渴地投入到科学研究的海洋中,每天学校图书馆闭馆时,他总是最后一个离开的人。

勤奋好学的汪德熙,也得到了他的老师叶企孙的赏识,两人经常在一起讨论问题,有时甚至会争论得不可开交。

1938年,他亲手埋下12个炸药筒炸毁日寇专列,后成为中科学院院士

工作中的汪德熙

“七七事变”爆发后,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,华北平原上建立起了第一个平原抗日根据地。

在建立之初,根据地的武器弹药十分匮乏,八路军的武器很大一部分从日军缴获而来。

有一次,八路军缴获了一批氯酸钾制作的炸药,但是在试验的战士缺乏专业知识,导致操作不当,连人带屋都被炸飞了。

因此,部队非常希望能有懂化学的专家前来支援。

叶企孙得知这个消息后,第一个想到的人,就是汪德熙

于是,叶企孙对汪德熙说:“八路军那边急需一个化学专家,你能否接受这个任务?”

汪德熙听后,坚定地回答说:“我求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报国,如今国家有难,我当义不容辞!”

汪德熙怕家人不支持,于是对父母谎称是去天津教书,然后装扮成传教士进入了冀中根据地。

1938年,他亲手埋下12个炸药筒炸毁日寇专列,后成为中科学院院士

向八路军投降的日军士兵

汪德熙来到根据地后,便立刻投入到炸药的研制中,并给战士们进行培训。

仅仅几个月后,根据地的炸药制作水平就上了一个台阶,战士们在汪德熙的指导下,能够熟练地制作和使用炸药。

很快,八路军的战斗力突飞猛进,敌人的桥梁、碉堡、炮楼、交通线屡屡受到沉重打击。

汪德熙在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之后,考取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专业,并于1941年赴美留学。

1946年,获得博士学位后,汪德熙没有选择留美,怀着一颗赤子之心,他毅然乘船回国,因为他知道积贫积弱的中国急需振兴实业,祖国和人民需要他的专业。

此后,汪德熙先后担任南开大学教授、天津大学化工系主任。

汪德熙的带领下,团队研制出了聚酯玻璃钢,用其制成的小汽车外壳,在国际上都属首创。

1938年,他亲手埋下12个炸药筒炸毁日寇专列,后成为中科学院院士

工作中的汪德熙

50年代末,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,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提出了研制核武器的重大战略决策,急需相关的专业人才。

1960年,汪德熙被调入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,担任中国原子能研究院副院长。

对于汪德熙来说,这是一个全新的方向,但是他认为,祖国的需要就是他的专业,为了强大祖国的国防事业,他义不容辞。

在参与原子弹的研发工作之后,他放弃了与家人的团聚,没日没夜地投入到工作之中,他领导和组织了核武器引爆装置点火中子源的研制任务,以及多次核试验爆炸当量的测定任务,做出了卓越的贡献。

汪德熙的得力领导下,中国的核工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,他也成为了中国核工业的奠基人之一。

1980年,汪德熙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。

1938年,他亲手埋下12个炸药筒炸毁日寇专列,后成为中科学院院士

晚年的汪德熙

晚年的汪德熙,仍然奋战在学术和科研前线,他非常注重人才的培养,亲自带头创办了核工业研究生部,每天忙着准备讲义为学生上课,为中国培养出了许多优秀人才。

汪德熙生活十分简朴,晚年他仍然坚持乘坐公交车外出,不愿意花国家的一分钱。

2006年8月8日,汪德熙在北京与世长辞,享年93岁。

汪德熙,和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一样,将一生都无私地奉献给了国家。这位德高望重的老科学家,他的事迹应该永远被国人铭记!

【版权声明】大城生活网提醒您:请在浏览本文信息时,请您务必阅读并理解本声明。本站部分内容以及图片来源于商家投稿和网络转载,如网站发布的有关的信息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,邮箱:20451 17252#qq。com,我们会尊重您的决定并当天作出删除处理。

(0)

相关推荐

分享本页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