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人过生日送什么好

前两天微信群里有人问,“婆婆过生日,你们送过啥?”我一看,以为她婆婆要过生日,想让我们帮忙提意见,那我肯定要抢答啊,至少在群里能活跃气氛嘛。我说看婆婆喜欢什么呀,

前两天微信群里有人问,“婆婆过生日,你们送过啥?”我一看,以为她婆婆要过生日,想让我们帮忙提意见,那我肯定要抢答啊,至少在群里能活跃气氛嘛。

我说看婆婆喜欢什么呀,投其所好嘛,提问的人大意是不知道婆婆喜欢什么,我这话匣子就开了,说喜欢做饭的送厨具,喜欢化妆打扮的送化妆品跟衣服,听音乐的可以送音乐播放器,爱遛街买菜的可以送自行车电动车。。。。。。这一通回答自我感觉可良好了,觉得让我说得这么全面,提问的还不能如醍醐灌顶一番?后来人家嗯嗯了两声也没说决定送什么,然后再过了一阵子群里就寂静了。

婆婆过生日,儿媳妇们送过啥?

后来我翻了翻群里的对话,发现有人在我前面已经抢答过了,说:“从来没送过”。突然发现尴尬的是我自己。后来,第二天,突然群里另一个人也冒出来一句:“我也不送,婆婆自己也不过”,没想到隔天还能续尬的,当然这不重要,关键是现在的婆媳关系变得似乎不那么重要了。


不给婆婆送礼物,就是不孝顺么?

婆婆过生日,儿媳妇们送过啥?

我觉得不是,送礼物是讨好,希望老人家开心,但不送礼物并不代表不孝顺,再说,送礼物也不代表孝顺。自古以来,中国人重孝道,但很多时候,这种孝顺会被简单地顺从老人的意思,奉养及不忤逆关联,孝顺与礼物从来没有直接关系。那为什么一提给婆婆送礼,首先想到孝顺的话题呢?


“首孝悌,次见闻”,孝道为什么这么重要?

婆婆过生日,儿媳妇们送过啥?

孔子主张“仁”,仁者爱人,与墨子的“兼爱”和孟子的“仁政”,都在讲“仁”,本质是“爱人”,朋友、领导。。。本质上都是社会关系,哪怕是妻子之间的亲情爱情都是可以解除的,而唯有父母与自己的关系,以血脉不能断绝,爱人要从爱至亲为始,这是中国孝道如此之重的源头。

老祖宗们从来没有让我们做个愚孝的人,子曰:事父母几谏。见志不从,又敬不违,劳而不怨。父母非要买保健品是不是就让他随便买啊?当然不行,强制没收他的钱物,让他不能乱消费行不行啊,当然也不行,孔子说,只能委婉的劝,他不从,不要违背他,继续操劳,还不要怨恨他们。这事虽然说的是如何谏父母,但其实是拿最亲近的人举例做人之间的关系处理。至亲是互相影响力最大的人,在这种关系下谏言都只能委婉的说,不听就不听吧,如果能平和地做到这点,对外人也不会过于苛责与强求。

子曰:今之孝者,是谓能养。至于犬马,皆能有养,不敬,何以别乎?你看现在宠物经济如此繁荣,如果能养就算孝顺,说铲屎官们孝敬自然万物,都不算过分了。 “孝道”是中国关系学的一种微缩场景的关系维护,关系中的养与敬,体现在物质与精神两面,对比物质,精神方面更重要。把场景推演至社会关系中,同样有效。


婆婆地位衰落,也是女性独立惹的祸?

婆婆过生日,儿媳妇们送过啥?

婆婆在旧社会有一种特别的地位,虽然女人在婚姻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,但并不是一生如此,尤其是多年媳妇熬成婆以后,女人往往会是一家人幸福度的情绪掌舵人。别说是给婆婆送礼了,有关送礼,网上有的是各种指南,讲解各种的“门道”,有人是为了表达感谢,有的单纯想解决问题,但总是为维护关系,互相帮助。

婆媳关系以前是很八卦的话题,但随着经济收入的独立化,这份关系也变轻了。维系家庭紧密的关系越来越淡化,不光是不给婆婆送礼,群里的几个人给自己的亲娘也不怎么送礼,甚至自己也不过生日,除了孩子。

可能是物质富足了,礼物的作用也变轻了。貌似需要讨好别人的地方也变少了,平常的关系维护也随之弱化了,随之而来的,讨好也变得更难了。

【版权声明】大城生活网提醒您:请在浏览本文信息时,请您务必阅读并理解本声明。本站部分内容以及图片来源于商家投稿和网络转载,如网站发布的有关的信息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,邮箱:20451 17252#qq。com,我们会尊重您的决定并当天作出删除处理。

(0)

相关推荐

分享本页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