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夜热早凉是指夜间有低热,早晨则热退身凉,体温恢复正常。

这种类型的发热常见于温病后期,或者阴虚有热的病人。
第一种情况:温病后期,这种是因为余邪未尽,邪伏阴分的后遗症。
温病通过治疗,大部分邪气已经解除,但是余邪未尽,潜伏在血脉之中,部位很深,所以称为邪伏阴分。由于大部分邪气已经解除,所以体温降下来了,白天不发热。夜间出现低热,是因为热邪潜伏在阴分,夜间阳入于阴,而阴分本有伏热,就导致阴不能制阳,阴阳失调而出现低热。早晨阳出于阴,阳气出表,热自然就退了。因为邪在阴分而不在表,所以热退无汗。夜热早凉的病机是余邪深伏于血脉之中,所以这种热型可以归属于血分证范畴,不过它仅是后遗症而已,邪伏的部位虽深,但邪气并不重。
第二种情况:阴虚有热,多见于慢性疾病比如肿瘤晚期的病人比较多见。机理跟温病后期大致类似,这里就不详细说明了。
夜热早凉与身热夜甚不同,身热夜甚的病机是热邪盛而营阴伤,所以是持续发热而夜间更甚;夜热早凉的病机是余邪伏于阴分,邪气并不盛,所以白天不发热,仅见夜间低热。
二、低热是指体温在38℃以下的持续性发热。这种热型多见于温病后期的肝肾阴虚证。低热的出现,是因为热邪深入下焦,损伤肝血、肾精,导致肝肾阴虚,阴不制阳,阴虚阳亢而发热。往往伴见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,两颧红,牙齿干燥如枯骨,神倦欲眠,舌绛无苔,脉沉细散大等津血大亏,亡阴脱液的危重表现。
内科杂病多见于多种虚损阶段,如气虚、阴虚、更年期的气郁阶段都比较常见,还是那句老话,辨证论治。

以上全部的发热类型总结完闭。
【版权声明】大城生活网提醒您:请在浏览本文信息时,请您务必阅读并理解本声明。本站部分内容以及图片来源于商家投稿和网络转载,如网站发布的有关的信息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,邮箱:20451 17252#qq。com,我们会尊重您的决定并当天作出删除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