甘罗在总角之年为秦国出使赵国,立下不朽功勋,霍去病在弱冠之年横扫匈奴封侯拜相,成为一代战神,李贺在束发之年名声大噪,被誉为“诗中鬼才”。中华民族拥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,这种传承和发扬代代相传,离不开这些青年才俊的努力和付出。
在我国工农红军时期,曾经就出现过这样一只特殊的部队——少年国际师,全师上下共计一万余人,平均年龄在18岁左右,年龄最小的仅有14岁,甚至连师长和政委都是二十多岁的青年人。这只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授旗,倾注了中国红色革命思想的年轻部队,成为了战争史上一支特殊的部队。
尽管他们年龄很小,但是思想坚定,作战积极,在参与第五次“反围剿”和红军长征的多次战斗中立下了赫赫战功,成长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只铁军,能打硬仗,能吃苦头。由于战争导致少年国际师减员严重,这只部队最终仅存在了一年半的时间,但是他们的精神留在了红军身上,最后化为那燎原之火,点亮共和国未来的道路。
本书便是讲述了这只部队的故事,故事开始便讲述了一场发生在无名高地的生死阻击战,参战部队是少年国际师某团一营二连的全体士兵。为了阻止国民党军队的追击,全连上下损失惨重,最后连长、指导员均不幸牺牲,仅仅剩下杜鸿运和通信员坨坨幸存。面对包围上来的敌人,杜鸿运将坨坨藏好后,独自面对敌军。往事如同走马灯一般,在杜鸿运眼前划过。
时间回到了一年多以前,杜鸿运还是一个乡绅地主家的公子哥,然而在一次红军发动群众打跑地主老财的运动中,杜鸿运被红军战士俘虏,最终加入了少年国际师。杜鸿运从一个贫困百姓的阶级敌人,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红军战士,为革命斗争流尽最后一滴血,也通过描写残酷的战争和不断牺牲的战友,展现了和平的来之不易。
故事的下半部分以杜鸿运的后人杜思红的视角,展现了当今社会对革命先烈的关怀和重现。红色的血液一直流淌在我们的血管中,虽然那个充满硝烟的年代已经过去,但是先烈留给我们的红色记忆永远不会被抹去。
本书的作者对于人物的塑造真实而又感人,最初的战士们常常会犯一些思想上的错误,然而通过组织的教导和战争的磨炼,最终都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革命者。这群注定无人知晓姓名的革命先烈,在笔者的塑造下有血有肉的出现在我们面前。合上双眼,仿佛看到一群年轻的灵魂在高唱红歌,朝气蓬勃的奔向未来。
曾经网络上有人评论到:“借我虎贲三千,复我浩荡中华,汉旗指处,望风逃遁,明犯强汉者,虽远必诛。”少年国际师有虎犊一万,而还有更多的青年志士们,在无人知晓之处,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,试问这样的民族、这样的国家、这样的年轻人,你爱了吗?
【版权声明】大城生活网提醒您:请在浏览本文信息时,请您务必阅读并理解本声明。本站部分内容以及图片来源于商家投稿和网络转载,如网站发布的有关的信息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,邮箱:20451 17252#qq。com,我们会尊重您的决定并当天作出删除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