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业学大寨,工业学大庆,这是那个年代特别响亮的口号,并且持续了很多年,有点岁数的网友都应该知道,这里面涉及到的大寨和大庆,都是当年红极一时的地名,尤其是大庆,在我国最困难的时候,发现石油,更是不可一世。
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,石油大会战在大庆吹响集结号,参加会战的几万人涌入大庆油田,为解决职工家属住宿问题,在红旗村及其周边大量修建土木结构的干打垒建筑,短时间就解决了住宿问题,而这些干打垒建筑承载一代人的记忆,被誉为大庆精神的发祥地,成为黑龙江省的文保单位。
虽然红旗村的干打垒建筑群虽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,村内却少有村民居住,几乎算是无人村,里面的干打垒建筑多数屋顶垮塌,门窗拆除,全部处在杂草丛生中,很是破败,如果不是村口树立的文保碑,没有人知道红旗村昔日的辉煌。
当年参战的大庆人秉持“先生产,后生活”的铁人精神,就地取材,土法上马,采用两块木板,中间填入黏土,夯筑成墙的方式修建房屋,这就是俗称的“干打垒”建筑,这种方式建房又快又适用,有力地支持了大庆油田会战,直到80年代初,职工搬进楼房,才结束那段历史。
红旗村的干打垒建筑群诞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,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,大庆油田的会战,无疑为国家经济命脉注入强心针,在那么困难的时候,大庆人不畏艰难险阻,克服重重困难,修建出干打垒住房,具有特殊的意义,后来,人们也把红旗村称为大庆精神,铁人精神的发祥地。
尽管红旗村集多种光环于一身,但终究没有抵挡住岁月的摧残,从2013年左右,住户陆陆续续搬出村子,逐渐成为无人村,里面也有老建筑,多是红砖房子,屋顶,门窗早已垮塌,杂草成为它的主人,至于六十年代的干打垒,更是残垣断壁,严重的变成了一堆黄土。
?红旗村在历史上承载了特殊意义,干打垒群又是省级文保单位,但是村内由于无人居住,这些老建筑无人管理,损坏严重,很是破败不堪,这就有点令人费解了,既然是文物,为何又不加以保护,任其自生自灭,你说呢?
【版权声明】大城生活网提醒您:请在浏览本文信息时,请您务必阅读并理解本声明。本站部分内容以及图片来源于商家投稿和网络转载,如网站发布的有关的信息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,邮箱:20451 17252#qq。com,我们会尊重您的决定并当天作出删除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