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秋笔法是什么意思?

——再读林海音《城南旧事》《城南旧事》第一次出版后不久,时代的狂风暴雨紧随而来,“爸爸的花儿落了”,这朵花的命运也是可想而知的。在一个几乎人人豪情满怀,个个爱恨分

——再读林海音《城南旧事》

《城南旧事》第一次出版后不久,时代的狂风暴雨紧随而来,“爸爸的花儿落了”,这朵花的命运也是可想而知的。在一个几乎人人豪情满怀,个个爱恨分明的时代,又怎么能容得下这朵温馨、纯真、恬静的奇葩呢?

笔者少年时,历史已走上了正轨,但洪流的冲刷之痕仍在。这本小说被拍成了电影,笔者也读了这本小说,看了电影,少年懵懂,看不出什么好来,没有任何印象。不意三十多年后,在特殊的环境下再读《城南旧事》,而且还是双语插图本(译林出版社出版,齐邦媛,殷张兰熙译),汉、英对照,确实使我面临“双重语境”的问题。但是,对笔者来说,已经能够对人生有较深刻的感悟,双重心境,自然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小说。

首先要声明,标题所说的春秋笔法,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微言大义的意思,而是林英子是“青草长起来,绿叶发出来”的春天生的,小桂子是“青草要黄了,绿叶快掉了”的秋天生的。小说就是在这种富有意味的语境下展开的。

《城南旧事》首先为我们勾勒了一幅老北京风俗生活图。这是一幅底层的图画,就像水墨山水,高处的云彩只是投过来一抹隐隐的影子。季节轮回,四时风物,花鸟鱼虫;街道建筑,会馆行旅,家居玩什;生活饮食,衣饰打扮,坐走玩耍;待人接物,礼仪风俗,人情世故等等,无一不在,也无一不笼罩在温馨温情、恬静恬淡、纯真纯美的童年视角下。如果仅仅以为这只是童年的回忆,那无疑是大错特错的。林海音把上世纪二、三十年代的北平写得如此平和优美,无疑是承担了很大的风险的。然而,这是事实,童年的事实。童年具有最大的包容性,最强的稀释力,最浓的幸福感,它与愤怒、偏见、仇恨、嫉妒、复杂等无关。所以小英子说:“我才不愿意长大呢!”但是,童年终将离我们而去,骊歌多次响起。林海音《城南旧事》无意识传达出的当下意义在于,传统文化构建起的旧的城市文明,其实质仍然是纯朴的乡村文明,而今天现代城市化进程加快,现代化强烈干预,传统日渐丧失,大多数孩子的童年,恐怕将失去这优美的传统风俗生活图册。也就是说,现在孩子们的童年,一方面越来越幸福,另一方面又越来越统一,其实是越来越简单,失却了丰富和丰满。这恐怕是作家当时并未预料到的。然而,这就是经典,它忠实于生活,随着时间的推移,“旧事”所传递出的新意,恐怕也是无穷无尽的。

童年视角下的春秋笔法,第二层意思,就是把苦难淡化写,把复杂简单写,把喧嚣平静写,把隔阂弥合写......一切都聚焦在童年视线里,童年像是一卷透明胶,它粘接一切事物,虽然有裂痕,但却是以一个整体呈现,且清澈透明。作家写的是朴素善良的人性,但它们的每个截面,似乎都有着斑斑点点。一是不让世故强迫纯真。惠安会馆的秀贞,大人们都叫她“疯子”,并不许自己的孩子与她接触。英子却丝毫不怕她,主动找她玩,聆听她的讲述,帮她找女儿小桂子,帮助她们母女二人寻找亲人。在“我们看海去”一章里,“贼人”被抓,妈妈要英子好好看,并要她以后长大了写出这件事。英子说不,她要写我们看海去,她分不清好人坏人。在“兰姨娘”一章,小英子无意中撞到了爸爸与兰姨娘暧昧片刻,她转身跑到母亲那里,但她只是哭,并没有伶牙利齿去揭发......二是不让沉重压迫轻盈。秀贞带着小桂子(妞儿)走后,英子还在牵挂她们怎么样了。英子并没有追问自己拿出去的手镯和手表怎么又回来了,并不追问宋妈为什么拿妞儿的衣服到铁轨边去烧。枪毙学生的时候,小英子只是看到学生与土匪在囚车上的不同表现,学生们只是垂着头,不作声;而她和妹妹更喜欢看的,是一群学唱戏的小孩子,浓妆艳抹走过来,她们两人数着“烂眼边一”...宋妈子女俱失,英子跟着她寻找女儿,送宋妈回老家,英子看到宋妈坐在驴背上的姿式,真叫绝!接到爸爸的死讯,英子只是看到花儿落了,并没有去呵斥东倒西歪、玩玩耍耍的弟妹们......三是不让激昂挤迫平静。《城南旧事》中有没有时代的风潮呢?有的。叔叔被日本人害死了,爸爸急得咯了血,但是悲戚并没有传导到子女身上来,家庭里也没有愤怒的情绪,生活照常进行。德先叔,作为爸爸敬佩的“学生领袖”,英子及孩子们,还有妈妈,并不敬佩他!他干扰了主人们平静的生活!这就算了,德先叔“这样的人物”,居然还与兰姨娘“这样的人物”走在了一起,拿着小英子当“电灯泡”,在公园里谈情说爱,卿卿我我,最后竟然“公私兼顾”,远走高飞......

在那个时代的创作中,尽管身在台湾,这些表述也是不可想像的。那时,大陆处在风云激荡的时代,对台湾的影响也很大。很多台湾作家都写过偏激的文字,我们不一一例举。我们要感谢林海英保持了她的独立,像林英子一样保持了自己倔强的独立。这份独立,就是作家的尊严并没有被环境裹挟,她充分尊重“旧事”的社会真实,尊重“旧事”中的真实人性。这当然值得庆幸,我们看到了一个聪明、活泼、善良、上进,同时又有点狡黠(她为德先叔、兰姨娘牵线搭桥,化解了父母的危机)的英子,我们没有看到一个正义凛然、英气逼人、爱憎分明的少年英雄,这都是托作家独立的文学人格才达成的。我们看到了一个尚未普遍觉醒,各有各的希望和生活方式,而又温情友善的底层群体,并没有看到一个到处风雷激荡,个个界线分明,时时防备斗争的惨烈时代。如果成为那样的作品,《城南旧事》必将失去其文学意义。

《城南旧事》的结构,是很明显的时间序列,故事是随着童年的增长而发展的。笔者认为,精华在前面三章,后面的两章与离别越来越近,与童年渐行渐远。小说的语言鲜明活泼,极具地域特色,非常符合人物身份和个性。描摹神情,刻画心里,往往白描,但三言两语即活灵活现,入骨入髓,展现了温婉自然的大家手笔。如果说在相对简洁的记叙文体里,还有一股“认识流”的话,那就是各类人的思想,仿佛都集中由童年的英子的思考在传达,大家都有意躲在她那童年的视角兼思角之内。

有人说,《城南旧事》是写给小孩子看的。它唯美、清新、恬淡,虽有忧郁,但不哀伤。从小说的风格来看,与沈从文先生的小说有点相似,但又明显不同,沈从文先生写底层人物是自然主义的手法,林海音先生唯美色彩浓厚。笔者认为,林海英先生的《城南旧事》有深刻的意蕴,那就是它在警醒人们,一种观念统一不了生活,人们需要保持童年的视角,以抵挡庸常恶劣的世俗生活对人类心灵的侵袭和摧残,如此,我们才有未来。(2016年5月)

【版权声明】大城生活网提醒您:请在浏览本文信息时,请您务必阅读并理解本声明。本站部分内容以及图片来源于商家投稿和网络转载,如网站发布的有关的信息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,邮箱:20451 17252#qq。com,我们会尊重您的决定并当天作出删除处理。

(0)
上一篇 2021年9月5日 10:28:04
下一篇 2021年9月5日 10:28:06

相关推荐

分享本页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