鞭炮声怎么形容

爆竹是我国特产,亦称炮仗或鞭炮,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。“爆竹声中一岁除,春风送暖入屠苏。千门万户瞳瞳日,总把新桃换旧符。”宋代诗人王安石描写百姓过春节的《元日》

过年要看漫天璀璨的烟火,要听潮起潮落的鞭炮声,只有回到乡村去

爆竹是我国特产,亦称炮仗或鞭炮,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。“爆竹声中一岁除,春风送暖入屠苏。千门万户瞳瞳日,总把新桃换旧符。”宋代诗人王安石描写百姓过春节的《元日》,应该是吟咏爆竹流传最广的诗文。

过年要看漫天璀璨的烟火,要听潮起潮落的鞭炮声,只有回到乡村去

图注:放鞭炮

唐代诗人张说在《岳州守岁》中写道:“夜风吹醉舞,庭户对酣歌。愁逐前年少,欢迎今岁多。桃枝堪辟恶,爆竹好惊眠。歌舞留今夕,犹言惜旧年。”熬年守岁放爆竹,这是国人除夕之夜的一项重要习俗。

过去没有电视,更无法上网,老百姓只好点起蜡烛或油灯,阖家围炉而坐,大块吃肉,大碗喝酒,拉些家常,聊聊古经。有钱人家就不同了,美酒佳肴,莺歌燕舞,寻欢作乐,通宵达旦。新年时辰一到,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开始燃放爆竹,祈求来年红红火火,更上层楼。

过年要看漫天璀璨的烟火,要听潮起潮落的鞭炮声,只有回到乡村去

图注:过年了

《荆楚岁时记》曾经这样记载,正月初一,鸡叫头一遍时,大家就纷纷起床,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,来逐退瘟神恶鬼。当时没有火药和纸张,人们便用火烧竹子,使之爆裂发声,以驱逐瘟神。到了唐朝,鞭炮又被人们称为爆竿,大概是将一根较长的竹竿逐节燃烧,连续发出爆破声。南昌诗人来鹄的《早春》诗句:“新历才将半纸开,小亭犹聚爆竿灰。”这写的就是当时春节燃烧竹竿的情景。

过年要看漫天璀璨的烟火,要听潮起潮落的鞭炮声,只有回到乡村去

图注:话剧守岁

隋末唐初,我国出了个著名的炼丹家和医药家孙思邈。孙思邈才学超群,不但医术高明,而且炼丹技艺清湛,多次拒绝朝廷的赐封。据传,孙思邈为了专心专意炼丹和行医,先隐居在太行山的深山老林中,后又迢迢数千里南下避隐到湘东山区,最后在浏阳定居下来。在浏阳县城的东门外,沿河而上,有一条小河与浏阳河相汇,在山岭的树林丛中,有一个岩洞。传说,孙思邈就隐居在这里。孙思邈在这个崖洞中隐栖下来后,经常到浏阳县城东边30公里外盛产硫磺矿的七宝山采挖硫磺,把采挖回的硫磺,加上硝石和木炭等物料,装入丹炉,日夜炼制。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孙思邈终于炼制出了火药,成为烟花、鞭炮的奠定人。

过年要看漫天璀璨的烟火,要听潮起潮落的鞭炮声,只有回到乡村去

图注:药王孙思邈

北宋时,中国民间已经出现了用卷纸裹着火药的燃放物,还有单响和双响的区别,改名炮仗,后又改为鞭炮。在火药发明之前,只有鞭,没有炮。人们甩鞭子,鞭子的尾部发出“啪”的声响,这种动作作为一种礼仪长期存在于中国历史中;火药发明以后,制作的火药爆竹,有些火药爆竹的声音与鞭子甩动的声音类似,所以就出现了鞭炮的说法。

通常,我家燃放爆竹都是由父亲来完成的,母亲胆小不敢放,而我们小孩子更不敢放,怕躲避不及炸着双手或眼睛那就惨了。鞭炮年前就要准备好,每家至少是三串鞭炮,除夕之夜、正月初一早晨和正月十五晚上各放一串。有些年景,家里鞭炮特别多,因为鞭炮是乡间办事时可以互相赠送的礼物,不像现在赠送红包。鞭炮多了就怕回潮过期,大年三十前就要在太阳下晒一晒,或者在火兜上烤一烤,免得到时出现哑炮,中断炮声的连续性那就不吉利了。

过年要看漫天璀璨的烟火,要听潮起潮落的鞭炮声,只有回到乡村去

图注:放鞭炮

有一年父亲叫我在火兜上烤鞭炮。火兜是川西的取暖物件,内为敞口大肚窄足陶盆,外面由竹篾编成,上有提梁。陶盆内装上木炭,盖上一块枕巾之类的布片就可以取暖。本来火兜上应该架长条凳,而鞭炮就散开摆在条凳上。这样受热均匀,也没有危险。可是我不懂啊,直接把鞭炮放在火兜提梁上烤,自己就拿着一本课外书坐在堂屋的门槛上守着看。突然,一阵噼里啪啦的响声,鞭炮燃起来了。我一脚就把火兜踢得远远的,自己吓得朝后一倒瘫倒在地上。幸亏那只是一串电光炮,威力很小,不然那些炮仗的黄土渣飞到我脸上,肯定要破相。“怎么了,怎么了?”父亲飞快地从厨房里跑出来,把我扶起来。看着我狼狈的样子,父亲也吓坏了,不断地安慰我,责备我是个书呆子,还好没有什么大碍。从此,我对鞭炮更加恐惧了,只能蒙着耳朵,远远地看父亲放炮。

过年要看漫天璀璨的烟火,要听潮起潮落的鞭炮声,只有回到乡村去

图注:放鞭炮

每次除夕,等春节联欢晚会的主持人倒计时数数开始,周围的乡邻们都不约而同地放起炮来。父亲把盘在一起的鞭炮拆开,悬在竹竿上,然后猛吸一口烟,用烟头把引线点燃就跑。鞭炮声你方唱罢我登场,此起彼伏,铿锵激越,在热火朝天的鞭炮声中,新的一年又开始了。

而今住在城里,因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,那种“爆竹声中除旧岁”的年味已经淡漠了。不过,考虑到民间对燃放烟花炮竹的期待,相关部门从人性管理出发,在城市的固定区域允许售卖烟花炮竹,也允许定点燃放。于是,在城市里我们又能听到鞭炮声了。不过,大家燃放最多的还是烟花,相对鞭炮来说,烟花要安全得多。

过年要看漫天璀璨的烟火,要听潮起潮落的鞭炮声,只有回到乡村去

图注:放烟花

关于鞭炮对孩子的伤害,我是有亲身体会的。在乡下教书期间,有个学生叫王东,特别调皮。那年春节期间,他收集了一些哑炮装在空墨水瓶里。不知是那股神经不对头,他竟然把这个墨水瓶放进了灶膛里。一场悲剧发生了,王东的右手从手腕处都活生生地炸断了,血肉模糊。等到王东出事以后,家长这才意识到忽略了对王东的安全教育,可是一切都晚了。这就是鞭炮的可怕之处,至于历年来由于燃放鞭炮引起火灾、炸瞎眼睛等事情,更是不胜枚举。

因此,对于禁止燃放烟花炮竹,我是举双手赞成的。虽然年味少了一些,但是我们减少了噪音、粉尘污染,也避免了对资源的浪费。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炮竹,假设每家花掉五十块钱,那么全国数亿家庭该花掉多少钱呢。这笔账不可细算,如果我们把它节约下来,用在其他方面,那不是一举多得么?不过,办法总比困难多,自从禁止燃放烟花炮竹后,为了营造节日气氛,大家想出了很多办法来变通,有用录音机录下放鞭炮的声音后反复播放的,有踩气球的,更有甩鞭子的,不一而足。

过年要看漫天璀璨的烟火,要听潮起潮落的鞭炮声,只有回到乡村去

图注:过年

其实,我们大可不必纠结于是否燃放烟花炮竹,移风易俗,自己习惯就好。于是,每年除夕夜等到中央台主持人数数一结束,我就打开手机,给那些或亲或疏的朋友群发祝福的短信或微信,在铃铃的短信声中迎来新的一年。不过,要看漫天璀璨的烟火,要听潮起潮落的鞭炮声,只有回到乡村去。那里的鞭炮依然那样热烈,显示着传统根深蒂固的力量。(彭忠富/文;图片源于网络)

【版权声明】大城生活网提醒您:请在浏览本文信息时,请您务必阅读并理解本声明。本站部分内容以及图片来源于商家投稿和网络转载,如网站发布的有关的信息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,邮箱:20451 17252#qq。com,我们会尊重您的决定并当天作出删除处理。

(0)

相关推荐

分享本页
返回顶部